“是呀,等到那时我们村里的家家户户就会提前养大量的赤鸟应对蝗虫,一只赤鸟一天就能捕食一百多只蝗虫呢。”
想到牛家村里将她救起的李老伯,约莫是这么操作的吧,走之前她问李老伯既有门路为何不去做做别的营生,那老伯极为憨实,望着地里的稻田,嘴巴咧开着笑道:
【闺女啊,俺不是愚民,是顺民,俺有个儿子在聊城当兵,好些年没见到了,若是俺种的庄稼哪一天供到了聊城的大军了,俺那小子一定会吃上他爹种的大米饭。】
而她,做为报答这半年的慷慨之恩,为老伯指点了一句,也不知道现在老人家如何了,“对了,还有铺洒石灰,火烧之法等等。”口中喃喃自语道,她那时刚来,平日里不是坐在门口发呆就是跟着李老伯去田里发呆,以至于有一阵子大家都以为她是个呆子。
再做了足足一个月的呆子后,才醒悟过来,既然老天送她来,那么,与人斗其乐无穷,与天斗,拭目以待吧。
“不管鸡鸭也好,赤鸟也好,针对的也能是一小簇的效果,若遇蝗灾,飞蝗过境,万物不生,在浩瀚的数量面前,任何防御都是杯水车薪,形同虚设。”嘴角微扯,说到此处,男子语气有些许惆怅。
蝗灾频发,十二州各个国家几年就要爆发一次,每每到那个时候庄稼颗粒无收,青稞麦子荡然无存,草场寸草不生,此前发生过一次蝗灾,幸好朝廷补救及时。
只是这些方法,终归治标不能治本。
“为何不去试试治水呢。”见他深思,陆云臻瞟了眼窗外接过话题道。
“治水?”微微皱眉,诧异道。
收回目光,略略回想了一下他刚刚说的话,“嗯,百姓们都知道旱极必有蝗,也许是它们怕水源丰富的地方,若是要想彻底解决蝗患,何不须兴修水利以后,再开垦蝗虫发生的地方。”
男子目光微定,眸内光彩哗然,桃花眼中水波流转,“徐文定老先生在《治蝗疏》中有载:蝗之所生,必于大泽之涯。也曾指出将旱田改为水田,朝廷经采用后,却有一丝效果。”要避免旱极而蝗,就必须得改变旱田为水田,蝗虫的繁殖就会受到抑制,这一方式朝廷早有推出。
治蝗疏?听着似乎是幅大作,“徐文定?”
“徐老先生是家师的好友,生前一生致力于农政之术,走访万里山河,南北西东。”
因为有人终其一生踏遍祖国山川搜寻数据,近距离观测,才有了今天留下的遗作,供后人接力。
没有一个灾难是自动离去的,必须真的有人选择勇敢、选择孤独甚至选择献出生命。
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功在千秋,便是如此吧。
这些默默无闻的名字或许不会知道,但却无时无刻不在享受他们的荫蔽。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四方飘摇》《葬仙棺》《诸天从小阴间开始》《拜入截教:收师姐,玩封神,真爽》《放学等我》【微信读书】【爱去小说网】《漂亮笨宝穿成坏蛋炮灰后[快穿]》《剑道余烬》《探花郎他今天后悔了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