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zbxsw.cc】第一时间更新《越来越爱》最新章节。
醒来又是一个大晴天,闲来无事,不如回峡谷村看看。
打了个车前往,跟司机大哥好说歹说不打表才愿意去。
峡谷村,我出生的地方,陪伴我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童年的故乡。
最早的村民,叫她穿越峡谷村,这些事情我都是通过老太爷他们老一辈了解的。盛夏的傍晚在拦水坝上或者岸边的围栏上,或是在腊月的暖阳中,在祠堂外的院落里,我们一群半大小孩围着仨俩大人,听他们聊天讲故事。
聊历史更迭,议时事政治,评民间传说,讲农作谚语,谈邻里街坊,说小故事听大道理。
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关于我们村的传奇故事。
峡谷村,顾名思义,是在一处峡谷中,两旁是高耸的群山,一座连着一座,连绵不绝,两山中间是一条峡谷,就像是被生生劈出来一样,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时也敬佩定居开荒的先祖们的勇气。
峡谷中常年流淌着一条小溪,我们都称之为越溪。村落沿着溪流傍山而居,沿着小溪,有一条不宽的老街,充当着村里的主路,一头一直延续到村子西头的田间地头,另一侧则连接着进村的唯一通道。
小溪的对岸,是一大片长条的平地,先前是整片的连绵不绝的水稻田,后来批了一块又一块的宅基地,村民们都建起了自己的楼房,连我妈当时都建了四间两层的楼房,现在还闲置着。
对岸的山坡上是一阶一阶的梯田,每到秋冬交际的时候,一片金黄色的丰收景象甚是震撼的美丽,如今都已经些许荒芜了。
不免叫人感慨时光荏苒,物是人非。
峡谷村,也就是穿越峡谷村,说有几百上千年的历史了,后来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简化了叫峡谷村。
这里也说起了拦水坝的由来,说是村里的先祖是逃难定居于此,开荒耕种,一开始的时候,繁衍生息,生生不息,日子过得还不错。不过连着好多年,不是洪灾就是旱灾,接连几年不说颗粒无收,反正也差不多了。后来先祖们就不想听天由命,准备逆天改命,截溪筑坝。反正经过多次的努力,不是坍塌就是冲垮,皆以失败告终。
直到后面在太平盛世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来了一个逃难的先祖,说是一个将军,身经百战能以一敌百的大将军。他把一柄长枪砸进溪里,把越溪戳了个洞,长枪立于溪中央持久不倒,后面以长枪为基础,从中间往两边修筑,拦水坝慢慢才成型。听说新中国成立初的时候翻修拦水坝时有人还看到坝体中的一根长长的铁棒。
传得有模有样,亦真亦假,真真假假。就当是传说了,关于越溪关于拦水坝关于峡谷村的传说。
涝时蓄水,旱季放水,灌溉庄稼,拦水坝的修建,保证了村民的丰收同时也保证了村子的安全,确是大功一件。
还听说了一件事,登山步道,全民健身思想兴起的那段时间,由县里主办,乡里协办的,到现在已经举办了好几届的“穿越——峡谷村”的活动,每年的春夏季节,村里的自行车骑手和跑步爱好者那是络绎不绝,村东头开小店的三婶那是赚了点钞票。
就连那大叔在火车上还推荐过呢。
再次回到这里,半大小孩我都没见过,年纪大的也认不出我了,跟我差不多年纪的都出门了。
真应了那两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十五六年没回来了,中学那段时间几年回来的次数也屈指可数。
不过,我连我的乡音都改了,好多方言能听但是不会说了,细细分辨,还能听出我那略带的南方口音。
还是去看看拦水坝,给了我大部分幸福快乐时光的童年。此时旱季的拦水坝,水位不高,有点浑但不浊,我指的是那些夹杂浮苔,落叶,杂草的浑,水质还是透彻能见底。无论构筑坝体的大石块还是后面翻修新建的闸门都看似有点陈旧了,看来也鲜少有人前过来乘凉摆谈(方言,聊天)了,满眼都是历史的尘埃,在经历时间的洗礼。
不过她还立在这里,巍峨壮观,像是在聆听着,历史陈冗的述说。
突然感觉到自己又回到那个扒拉裤头的年纪。
秋天的风还是没能吹落夏天的雨,已经是立秋了。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天才一秒记住【顶点小说网】地址:zbxsw.cc,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